简体 | 繁体 | 英文
CSCEC

新闻中心

工程动态
青兰高速项目团队:踏平坎坷成大道
发布时间: 2022-12-10 分享到:

1.jpg

大雾苍茫,天空阴沉,到了青岛河套地带,一路上是田野和集镇。车子行驶到孟家村,一座道桥在不远处横亘绵延。来到高架桥上,平整的沥青路面延伸向雾的深处,人头攒动,机械设备的轰鸣此起彼应。荒芜,但不荒凉。这里,便是青兰高速公路双埠至河套段改扩建项目。

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东端重要组成路段,青兰高速项目主线东起现青兰高速女姑口特大桥起点处,沿既有青兰高速向西,止于河套枢纽互通立交,是山东省“三横四纵”综合运输通道“济青通道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国家和胶东半岛高速公路网中具有重要地位。

马鹏:“干项目就别怕吃苦”

2.jpg

3月6日,项目负责人马鹏“入场”青兰高速项目。他面临的是一支“临时拼凑”的团队。项目最初的人员是几名基础设施公司的员工,后来又逐步引入了社招、校招的员工,“项目部班子都是临时进场,没有经验”。

没有团队磨合的时间,3月9日,施工开始。“先要融入集体,然后还要带领集体,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”马鹏在盯现场之余,参与每个部门的工作与会议,“了解整个项目各体系的运转,同时也拉近和大家的距离”。与此同时,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,在基础设施公司领导的支持下,马鹏推行“点对点帮扶”,组织老员工“认领”新员工,让他们尽快融入项目环境;带领项目人员与业主、总监办、街道等相关主管部门沟通对接,建立对接联系通道,“慢慢地,项目部处理这些事件就容易了。”

5月初,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,项目团队逐渐形成了默契,“吹响了正式大干的号角”,可问题也一个一个逐渐浮现。项目悬浇梁施工区域,与青岛地铁8号线和12号线有所重合,需办理涉地铁手续,才可以施工。等具备施工条件,工期已延误20天。马鹏带领团队与设计院、业主方沟通,同时邀请青岛理工大学专家,先后比对优化方案6次,最终制定了最佳施工方案,悬浇梁如期“交工”。

7月,项目面临雨季汛期。河套地势低洼,每逢下雨,项目就要面临积水问题。尽管在建设初期,项目部便考虑到了防汛工作,完善了排水设施,但因下游填海造陆,河道堵塞,排水仍然时有不畅,严重时,项目场地积水可达1米多深。“这时候就要带着水泵、划着小船,进去排洪抢险”,马鹏回忆道。为了最大可能减少损失,马鹏在项目实行汛期排查值班,8小时制三班倒,2小时汇报一次情况。

同时,他组织各部门、各体系联动起来,各司其职,由物资部门确保后勤、物料、电力保障,办公室抓雨衣、雨鞋防汛物资储备,梳理生活用品送到现场,商务体系排查受损情况,清点水损资源,并进行第三者保险理赔。汛期中,项目抢险因而得以井然有序。

“项目此前是个虾池,我们处理地面时,预留了泻洪沟”,为了应对汛期,马鹏还提前谋划,储备了三台抽量300方每小时的排水泵,在相应卡口提前布置,预备防汛,“同时在老青兰高速周边挖掘了截水沟,下雨时,高速上的水流会由截水沟汇集到虾池,我们再用柴油抽水机抽排,防止水灌进施工区域”。

谈到项目建设,令马鹏最难忘的是项目在全线争创的“几个第一”:完成全线首个拌合站建成启用、全线首个地系梁浇筑、全线首榀盖梁浇筑、全线首个悬浇梁承台浇筑、全线桩基浇筑总数领先。

“逢一必争”,是马鹏的执念,也是整个项目建设的驱动力。“当时过年期间,基础设施分公司的张浩总还有其他班子不放假,带着项目部攻坚了全线第一个拌混站,此后,我们项目就可以自己生产混凝土了,这让我备受鼓舞,此后就打定主意一定要事事争第一。”马鹏在每次“首件”施工任务前,会组织各体系开碰头会设置施工计划方案,方案常常要优化修改4到5次,每次开完碰头会时间都已接近凌晨,可马鹏却觉得值得,“体系联动一开始比较生疏,后面大家1-2次就能通过方案内容。”

方案确定后,马鹏便会重点推动计划落地,他推行责任区制度,要求大家“点对点蹲点”,所有地块责任到人、分工明确,他本人也冲在第一线,常常给自己定下最为困难的地块任务,“吃住在工地,吊来三四个集装箱,累了就在集装箱里睡,有事儿就随叫随到,时常通宵达旦”,保证项目建设进度。

同时,马鹏还尽最大可能,调度人力、物力推进建设。桩基施工时,现场共有旋挖钻机10台,“要知道,当时5个标段加起来旋挖钻机都不足10台”。主体抢工时他组织370名工人白加黑、五加二快速施工,现场管理人员后来也增加到了67人。

从桩基施工至今,马鹏已有70天未休息,当问及是否觉得劳累,他只是笑着说道:“干项目就别怕吃苦。”

马荣:“越是管事的人越要冲在前面”3.jpg

3月20日,马荣来到项目现场担任总工,统筹现场的技术、质量、实验室各项工作。那时项目刚开始推进,拌混站刚刚完工,梁厂和钢筋厂做了80%,主体施工还尚未开始。

作为改扩建项目,青兰高速项目周边存在大量拆迁任务,公司负责施工的四标段,更是与一条石油运输管线区域大面积交叠,迅速完成拆迁,是建设的第一项重点任务。通常而言,项目征拆工作一般由业主牵头负责,为了不延误后续的施工进展,马荣和项目团队没有“守株待兔”,而是在业主的支持下,参与到征拆工作来,主动与产权单位对接沟通,为后续征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“项目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实现通车,但五号标段的匝道施工要想正常推进,就需要公司建设的四标段优先通车来提供作业条件,这就导致公司的建设工期相较其他标段少了20天左右。”马荣告诉我们。尽管他和项目团队在前期准备工作时“紧赶慢赶”,但等到真正开工,项目工期仍然紧张。“为此,我们制定了严密的工期计划。”马荣告诉我们。

结合业主的工期要求和现场的施工条件,马荣与项目团队一起排定了工期的总控节点,并根据工期计划调集材料,投入资源抓建设。“我们还对项目的计划进行动态调整,如果因为特殊原因,导致工期出现变化,那我们就会立马改计划,加强资源投入,重点进行抢工,拉回施工节奏。”马荣说道。

马荣还积极从技术方案优化入手,节约项目工期时间,提升建设质量。项目悬浇梁跨越青岛地铁8号线和12号线,施工难度很大,按照原定设计方案,桥梁0号块为12米,0号块浇筑完毕后,正巧位于地铁上方。按照常规要求,地铁上方不允许承重,无法架设墩柱,马荣积极对接业主和设计院,将0号块改为18米,在保证地铁正常运行、项目工程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,通过架设异形支架等优化施工措施,快速推进项目建设,节省工期12天,他还带领技术团队,优化0号块边框合龙段和现浇段施工方案,节省工期8天。

现场的拼搏同样重要。9月28日,项目掀起大干热潮,马荣与全体建设者一同,24小时连轴转,每天只睡3小时,加速推进项目建设,用30天时间完成了20根桩基、20个盖梁、60个墩柱的施工任务。马荣说:“那段时间是真的累,从大家的状态上能看出来,刚开始的时候,早晨打个电话大家就马上到现场了,后面就需要去宿舍里挨个拉人了,但在现场的时候没一个人叫苦。”

项目桥面铺装时,业主给的时间非常紧张,1天就要完成两联接近4000平方米的铺装任务。那段困难的日子,是马荣和马鹏两个人,一人一个晚上轮流现场值班,与所有建设者们一起紧盯进度和质量,完成了业主的任务。“不管是项目班子还是管理人员,激情很重要,越是管事的人越要冲在前面,不能在大家都拼上的时候,躲在队伍的后面。”采访中,马荣笑着说出了他抓项目建设的管理秘诀。

李欣泽:守护心爱的桥

4.jpg

“我从小就很喜欢路桥,但却很少能走到那么近去观察,当我真正站在那里时,我心里有点小小的震撼。”18年入职四公司的项目安全总监李欣泽说这话时,眼睛里透出一缕光,他告诉我们,能近距离参与这样一座大桥的建设,守护它的安全,让他感觉到十分满足。

“作为安全负责人,责任重大。”相对于房建工程,路桥市政的安全管理更为复杂。房建工程四周封闭,管理起来相对方便,可路桥却几乎是完全开放的,存在很多“便道”,这就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疏漏。

为解决这一问题,李欣泽采用“疏不如堵”战略,他与安全部全体人员一道,协同各部门工作时间,制定了道路使用时间表,周边道路在使用时间内放开通行,不用的时候,则设置关卡,派专人看守,加以控制,以此引导全体人员尽可能走正规通道。

此外,相对于房建工程而言,路桥市政项目机械使用数量更高、种类更多,李欣泽进场时,一天要入场汽车吊七八台,叉车五六台,泵车两台,和数不清的罐车,安全管理的难度也相应有所提升。为加强项目机械管理,李欣泽严格执行管理制度,所有车辆进场必须落实入场教育,并提前一天报告进场情况,车辆进场时,技术、生产等体系的人员需要同安全部一道举牌验收,重点检查相关证件、吊钩等重点部位情况,确保机械使用正常,不会发生危险。在机械使用过程中,他一面疏导交通,一面对危大工程进行管理,自他入职以来,项目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。

青兰高速全线跨度比较长,而安全部门只有5人,且其中大部分为新招聘员工和应届毕业生,要想随时随地管理全线人员,本身也存在一定困难。为此,李欣泽依照公司规定,严格落实执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,项目全体人员均是安全员,同时果断采取抓大放小原则,危大工程采用旁站监督全覆盖,而安全用具穿戴等细节问题,则由全体管理人员和各工组的工长参与管理。

在李欣泽的努力下,项目安全工作有了改观,公司领导带班检查时,高兴地说道:“看得出来,项目安全管理改观不少。”

毛友炎:“总得去钻研一些东西”

5.jpg

2022年元旦,项目办公区刚刚落成,毛友炎在这时来到项目现场,成了第一批建设者。从即墨一汽大众项目成长起来,毛友炎积累了不少项目建设的技术经验,担任起项目技术部经理的职务。

到任后,第一个困难很快来到毛友炎面前,项目所处地带原本是一片虾池,做填平处理后,呈现为淤泥地质,地基条件非常不利于施工。经过10余次现场考察和大量的资料检索后,毛友炎很快确定了项目地基处理的方法。

他根据淤泥质深度,在淤泥质相对比较浅、地基条件比较好的位置,采用换填的形式进行地基改良,然后再组织实验室检测,保证地基稳定;在淤泥质比较深、地基条件比较差的位置,则采用增设预制管桩的方法,保证地基稳定;而针对拌合站等临时性建筑,他则将预制管桩更换为木桩,在确保地基稳定的前提下,节省施工成本,提高施工速度。经过1次专家汇报研讨,3次方案修改,方案顺利通过业主审核,很好地解决了项目地基处理的问题。

“青兰高速项目四标段的桥梁长度虽然不长,但也可谓‘麻雀虽小、五脏俱全’,设计牵扯的东西特别多、特别杂,仅就桥梁本身而言,就有预制梁、现浇梁、悬浇梁等普遍结构,这就代表着,他对技术、物资、工程等各个体系都有一个非常全面的要求,而且项目建设工期非常短,这本身就给项目建设造成了一些困难。”采访中,毛友炎告诉我们。

针对项目这一特点,毛友炎一面积极优化施工工艺,为项目抢出接近1月的工期,一面积极参与到体系协同中来,从技术的角度,为项目的其他工作提供助力。他参与到商务管理中,结合自身经验,为项目劳务队伍选择建言献策,协助项目选出最适合的分包团队;他参与到项目实验室工作中,与实验室负责人一同钻研青兰高速全标段施工经验,优化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,让项目展现出更好的成型质量。由此,加快了各体系工作的推进,提高了项目质量水平,让项目得以整体加速推进。

采访中,毛友炎说,技术部整体还是比较偏向内业的,施工的事情还是要多问问别人。我们到达项目时,毛友炎却正在现场,采访一结束,他又匆匆赶去现场工作了。“总得去钻研一些东西,才能把项目干好。” 毛友炎这样告诉我们。

吴福昊:“经历了人生不一样的体验”

6.jpg


6月8日,吴福昊来到四公司,直接驻进项目现场。17年毕业,做过房建施工,后来又参与市政道路的他,比别人更清楚,道桥类的基础设施工程,存在着更多难点。

相较于房建类工程,道桥基建工期更紧。“工人干的时候,你得跟上,工人不干的时候要自己上,自己去抢。”吴福昊这样告诉我们。不仅是施工,在物资体系,道桥基建工程也有很多“让人头痛”的地方。“要的东西更多,不同路段环境变化较大,受环境影响比也大,图纸变更也多,小东西要得更复杂”,这意味着物资体系的工作量非同寻常,此外,“大水大雨等突发性情况也比较多,需要临时购买材料来应对”。

6月15日,吴福昊刚来一周,项目就遇到大雨。积水严重,变道不畅,所有材料、机械都泡在了水里。事发突然,当天无法组织抢险机械和工人,可以说是连夜雨偏逢屋漏了。吴福昊回忆道。当时项目正值抢工阶段,第二天要看不到水,才能施工

当夜,项目立即组建抢险队伍,到现场时,工作面水深已达1米,没过腰部。吴福昊紧急组织物资体系,协调沙袋等物料,调用抽水机,封堵,引流,抽水,修整变道。第二天,现场已具备一部分工作面,在生产体系抢工的同时,吴福昊同项目团队继续组织排水。项目团队一边抢工,一边抢险,持续了2天。这是我工作五年第一次去现场抢险,经历了人生不一样的体验。说到这里,吴福昊笑了。

“有时候项目上会临时性地要一些你们想不到的东西。”前两天,青岛突然降温,“当时用洒水车洒敷路面”,现场有两台洒水车被冻住,导致无法推进沥青施工,吴福昊紧接着联系资源,租借洒水车,在半天时间内解决问题,“大家都在抢,我们也得跟上,不能耽误生产口的施工”。吴福昊告诉我们,施工紧张的时候,1个月内总会遇上十余次这种紧急情况。

另有一次,项目突然得到通知要打造观摩点,第二天就要开展观摩活动。吴福昊接通知时,已是晚上8点,要求第二天6点之前必须完成准备工作。吴福昊赶忙打电话,联系物资,那天晚上打了30多个电话,协调各项准备工作,忙得一晚没有睡觉。干物资,打电话没数,每个月有500分钟免费通话,月初到账,没几天就打完了。一个月光话费得300多块钱。

采访中,我们了解到吴福昊喜欢打篮球, 通过篮球,和大家熟悉了。 他回忆起新员工入职的时候,项目组织了篮球比赛,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,在这里结成队伍,球场上合力夺分,现场上合力奋战

张浩:“这里都是并肩作战的‘朋友’”

7.jpg

8月13日,入职当天,2022届新员工张浩来到了青兰高速项目,负责现场56-75区域的下部结构。对于我来说,完成从一个学生到一个现场管理人员的最大转变,就是对的适应。张浩说道。

作为首个到任的56-75区域的项目管理人员,现场的队伍分配都未完善,有时难免配合不默契。但现场施工任务很重,上午支模,下午打混凝土,每天的节点工作必须当天完成,这就导致张浩常常加班补进度。项目的施工节点一件赶一件,张浩就一件赶一件的做自己的任务,我家是青岛本地的,但来了以后,从干下构,再到桥面,到现在做沥青铺设,四个月,只回了两次家

除了这些以外,还有一件事让张浩有些难忘。“那时我刚入职,劳务队伍的工友们社会经验多,我有时候不能‘服众’”,磨合出现困难,不得已,张浩耐下性子来,和工友一对一开起碰头会,“单个人和他们聊,最后聊熟了,也摸清了不同队伍的‘脾性’”。

“虽然有时身体和精神都很累,但我很喜欢项目的氛围,因为大家都是心往一处使的,很多东西我不懂,都会有人耐心教我。”张浩说道,在负责70-71区域的下部结构时,他对于项目团队的团结氛围产生了很深的感触。

项目地处淤泥地质区域,部分甚至位于河道,需要用钢板桩进行支护,可张浩对此并没有经验。“那时,我的师傅生产经理张振基,和项目的其他前辈一起,把图纸、图片拿出来给我看,一点一点教给我,这个构件叫什么,那个构件叫什么,并用看图说话的形式交待好施工流程。”张浩回忆道。可因为张浩只“在纸面接触过”,没有实操过,现场施工还是犯了小错误,最终构件选用尺寸偏小,在挖掘机下挖淤泥的过程中,耽误了工期。

出现问题之后,张浩有些慌神,首先找到了自己的师傅张振基。“当时基哥就告诉我说别慌,然后一步一步教我该怎么处理,我心里先有了底,随后在他的指导下,调来微型挖掘机,并联系其他机械与操作人员,通过‘大挖’和‘微挖’的配合,一步一步解决完了这个问题”。

9月26日,张浩着手负责68-69区域的桥墩施工,因为经验不足,对于地系梁施工、钢筋图纸怎么看不太清晰,在这次考验面前,他显得有些紧张。让我没想到的是,项目负责人马鹏、总工马荣、生产经理,也就是我师傅,张振基,他们在开始施工后,竟然都来站场帮我,让我带队,手把手地和我一起进行这项施工任务。在马鹏等人的帮助下,张浩顺利打下了第一根墩柱,让我突然有了信心,后面的桥墩施工也顺利起来

采访中,张浩告诉我们,他很喜欢听“纵贯线”,特别是那首经典的《朋友》。“我怕生,来之前还挺紧张的,来了项目以后,大家给了我很多帮助,才发现,这里没有领导,没有职场,这里都是并肩作战的‘朋友’。”

采访结束,离开的时候,大雾已散去,我们清晰地看到,这条通衢大道,延向落日之下的远方。桥面上,工作人员依旧忙碌着,他们坚信,“踏平坎坷,方成大道”。而这条高速公路,也将带着青岛发展的梦想奔向目光所不能及的地方。